腰酸背痛是人類的宿命?

 

  人們年老之後大部分都會『長骨刺』,其實『長骨刺』就像白頭髮一樣的正常,但令人好奇的是:狗跟貓為什麼比較不容易長骨刺呢?

  這個有趣的問題容易令人正視到我們身為人類,直立的脊柱是一個最大的特色,就如同一句玩笑話這麼形容:「直立是人類最大的特徵,而橫躺是不變的結局」,這句話雖然好玩,但卻道出人類與其他動物結構上最大不同之處。

  人類經過漫長的演化,最後終於能直立起來,前兩足進化為雙手而成為萬物之靈。腰酸背痛是人類最普遍的問題之一,因此許多醫生或學者從人體結構的觀點提出一種似是而非並且消極的說法,他們認為腰痛是人類必然的、逃脫不了的命運。他們的理由是:人類由於採取直立姿勢,上半身的重量勢必落在下腰段的脊椎上,而腰椎除了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外,更成為軸心協助上半身做各種自由的活動,因此勞累酸痛與退化是必然的。

演化    

 

從力學作用解釋這麼說是沒錯,但這等於承認人類的身體尚未發達到足以直立起來的程度,就突然的用兩條腿行動,因此導致脊椎受累而腰酸背痛。我認為,腰痛雖然是人類所獨有,但並非完全是結構的問題,人類的進化過程是緩慢進行的,是由於大腦日漸發達,生活形態與功能改變的同時使結構外型也跟著改變,因此;採取直立姿勢的人類只要姿勢正確,脊椎支撐功能絕對能滿足日常活動所需。

  偉大的醫學思想家Andrew Taylor Still(1828-1917)是第一個提出骨療學理論與實踐者,並且有許多重要的哲學理論影響後人。他強調身體的整體性,更注重結構與功能間的相互關係,他強烈相信結構控制功能而功能影響結構。

  舉個例子,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這個畫面:巴厘島的農民經常有頭頂重物的習慣,她們將好幾公斤的農作物放在頭頂並保持平衡的行走,從力學觀點而言乍看之下這對脆弱的頸椎是嚴重的傷害,但依據Dr.Still的理論,人體為了適應頭頂重物這樣的功能,頸椎結構與排列勢必會在最適當的位置,頸部肌肉也會因漸進式的鍛鍊日漸強壯而發揮最大的功能容量。在我親自訪問當地居民與醫生後果然發現;當地人幾乎沒有頸椎疼痛或頸椎病的情形,證明了Dr.Still理論的正確性。

  巴厘島的農民頭頂重物安然無恙,許多「英英美代子」的現代人卻動不動就肩膀酸痛或落枕,問題出在哪裡?相信各位應該已有解答。動靜失衡、使用不當,姿勢不良與缺乏運動等才是問題所在,如果不尋求全方面的改善,只是單純的求醫求藥,我相信是緣木求魚而不可得的。

  腰酸背痛雖然自古有之,但現代人卻更為流行。過去沒有沙發電視的農業社會並不像現代人經常為腰酸背痛所苦。人類結構不會因為農業時期或工商社會而有所改變,但現代人的生活形態卻跟過去有很大不同。

  曾有人做過統計,上班族平均坐著的時間高達14個小時,照理說以雙腳站立行動應可達到鍛鍊腰部肌肉的作用,但由於長期坐姿不良或伏案工作,臀部肌肉以及使脊椎直立的肌肉群自然衰弱無力。活動量的不足,益發缺乏肌肉的耐力,在結構與功能的對立衝突之下,腰酸背痛在所難免。甚至出現才十幾二十歲就腰酸背痛的網咖族,這是老一輩所不能理解的事情,老人家總認為他們的腰酸背痛是由於年輕時操勞過度,是一種退化的自然現象,對於不需勞動的年輕人也會酸痛感到匪夷所思。

  而年輕人通常經過高科技檢查也並未發現結構上有不正常或老化的現象,這正說明了一件事實:大部分的腰酸背痛並非由於特定疾病或退化而來,而是由於人體力學的功能失常所引起的。

問題在功能的改變,而非疾病或疼痛本身。
 

  過去幾世紀以來,醫生、民俗療法、宗教療法、整脊以及推拿師,分別運用不同的技術來減輕患者的酸痛,然而;大部分的例子,都是在症狀或疼痛出現之後,才開始進行治療,醫界大部分的努力還是著重在病發之後減輕疼痛的方法。也就是說;大部分專家的治療著重在疼痛本身,而忽略了功能的改變。對患者而言;難道疼痛消失了,就真的有如船過水無痕一樣沒事了嗎?事實上;人體天然的自癒力無所不在,不管治療的方式為何,百分之九十的背痛經過一段時間後都會有好轉的現象。問題是它通常會再復發,這意味著疼痛的減輕或消失,並不能視為問題的終結。

  「疼痛」是一個警訊,我們應該在致力於症狀緩解的同時,更應思索「疼痛」背後的含意,找出引起腰酸背痛的禍因,也就是引起我們脊椎功能失常的原因。我們更不應該悲觀的認為;腰酸背痛是人類直立的代價與宿命,更不應該將注意力放在酸痛或症狀本身,而應該要將注意力放在「功能失常」上面。

--

腰酸背痛的真相都在這裡-【脊樂抒壓之道】系列影片

 

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
身體智慧有限公司執行長

~脊椎保健在行、立、坐、臥,生活形態就是健康狀態~ 

 

敬請訂閱身體智慧YouTube影音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odylearning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腰酸背痛 骨刺
    全站熱搜

    dragonz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