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母親是嚴重的拇指外翻患者,她的脊椎、骨盆也都是歪曲的,加上我曾從三樓摔下來,除了脊椎造成壓迫性骨折之外,雙足踝也都嚴重受損,因而導致我對『足部生物力學』有很大興趣,並做了很多的研究,更試穿過多家國內外知名的『矯正鞋墊』。當然也希望藉此解除我的患者腰酸背痛的成因。以下分享足部與健康的基本知識:
人們會留意汽車輪胎磨損的情況及如何保養,但對於舉「足」輕重的腳則漠不關心,經常給予不人道的待遇,等到「足」下有疾才為之煩惱著急。當你以每分鐘一百步的步伐優哉遊哉在人行道走著,也許你覺得很舒適安穩,但是你的雙足卻是每分鐘承受一百次數十公斤的壓力,你一生當中,步行數十萬里路,足部的重要性不難想像。
腳或足一向是不太引人注目的,人們總以為它們是醜陋而令人討厭的麻煩製造者。其實自人類老祖先直立走以來,雙足在結構上必須支持幾十甚至上百公斤的體重,使身體平穩,雙手才能空出做更多事,在人類演進過程中,雙腳可說是功不可沒。每隻腳有26塊骨骼(人體有四分之ㄧ的骨骼在兩腳內),107條韌帶及19條肌肉,構造之複雜、精密不難想像。
而走路時腳的作用更加複雜,震動的壓力一開始由腳後跟負擔,然後沿著五個蹠骨傳送到五個腳趾底下的肉球,最後由腳拇趾使身體向前推進,兩腳交替作用,使你邁開步伐向前走。
足部健康,從小開始
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出現在地球上,當時環境對足的演化相當有利。人類的遠祖赤腳在鬆軟部平坦的地上行走,這對足是最有利的運動。後來人類穿上鞋子,在堅硬的道路,或是平坦的磁磚地板走動,腳就開始受到傷害,或者發育較差。如「足」下有知,它會懷念老祖先的幸運。現代人的腳不但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而且常受到善意的傷害。
幼年時期腳的骨骼正在發育,柔軟而富有彈性(骨骼必須到二十歲以後才能夠完全成熟定型),太小的嬰兒床及不合適的鞋子都將造成腳的畸形或發育上的障礙,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嬰兒開始跨出他或她的第一步時,通常搖晃不定。熱心的父母便設法幫助。其實不必操之過急,祇要是正常的幼兒,讓他赤腳學走,千萬不要為他或她穿上太緊的鞋子,不出一個月他們就能平平穩穩地走路了。
父母通常都會注意幼兒的心臟、肺、牙齒等器官的健康情形,並定期檢查,對於可能引起嚴重麻煩的雙足則顯得漫不經心,這大概是足疾很少致人於死的緣故吧!一旦在小朋友上小學後才發現腳趾畸形、腳板扁平,此時補就已太遲了,另外走路的姿適和鞋子合適與否,對腳的發育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對成長中的幼兒,父母應當時時注意他們的鞋子是否太小,同時最好經由足部檢測,來觀察並評估足部健康。
腳是第二心臟
雙腳被譽為人類第二個心臟,除了方便了我們進行各項活動外,由於腳距離心臟最遠,位置最低,在透過腳部運動時,充分地運用到足部肌肉運動,使雙腳肌肉的血管收縮、舒張而產生靜脈機能,能協助血液流回心臟,因此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肺方面的功能,加強腦部活動。因此雙腳若能正常的發育,或是給予最好的支撐,使我們可以行走自如,自然對身體有很重要的幫助。
你經常可以看到老人終日坐在搖動的安樂椅上或公園長椅上,這是因為他們長期不使用足而「足」下有疾,或是膝蓋疼痛等行走困難之故。如果你不希望坐在安樂椅上度過晚年,請務必多多留意足部健康,避免不知不覺中的的傷害。到年老時雖不一定能健步如飛,但至少不必整日坐在椅子上寸步難行。
足部生物力學與足部常見症狀
*長繭
腳底會長繭主要的原因是由於腳底單位面承受過重的壓力,而在腳板上形成厚皮。再加上不合腳的鞋子長期不斷的摩擦、壓迫,導致皮膚角質層變厚、硬化,產生壓痛的感覺。
*拇趾外翻
除了先天因素外,大部分是因長期穿著不合腳鞋子所造成的,腳趾受到擠壓摩擦及壓迫,不但影響腳趾的伸展與活動,造成不適及疼痛,還會破壞了原本立足點的穩固,腳趾會因身體重量壓迫逐漸變形,就會造成拇指外翻的現象。
*高弓足
所謂的高弓足是指站立時,可以感覺到身體的重量大都集中在雙腳的前、後端。外側的鞋跟磨損嚴重,因腳底內側的足弓較明顯及異常過高,又稱「空凹足」,這種情形常會伴隨頸肩酸痛的現象,或者引發膝關節的病變。
*扁平足
扁平足台語俗稱為「鴨母蹄」。它是指足底內側足弓因先天或後天的因素而消失,失去原來腳部應有的彈性,因此足部容易產生疲勞感,另外不對稱的扁平足在站立時容易造成長短腿,因而導至骨盆不正,甚至引發慢性腰背酸痛。
鄭雲龍Dragon Cheng 脊椎保健達人
~脊椎保健在行、立、坐、臥,生活形態就是健康狀態~